真佛宗澳洲墨爾本嚴明雷藏寺

 

禪定三要(一)

 

摘自蓮生活佛《修持心要》

我們講「禪定三要」。
我們學佛,有三無漏學。一個就是戒律,因為戒律要使你自己的心不放逸,所以才要守戒,由戒產生一種定力。禪定三要是說你在修定當中,你所必須要的,要知道的要訣。
首先第一個是身不動,密教裡面講身不動,是說你要坐「毘盧七支坐」。七支表示七個條件、七個要件。
平時我自己本身的經驗,我是認為你的下顎要收。我們禪定的時候,不可以這樣子禪定(師尊示範),要收下顎。
因為收下顎,你會覺得有一種氣,把自己的身,壓住的那一種覺受。身體的肩膀要平,禪定的時候,不可以這樣歪一邊。身不動,要正。
手是作定印,是這樣子作(師尊示範),或者是這樣子作均可。作一個定印,放在自己臍輪的地方。
腳單盤、雙盤、如意坐,保持著一種平衡。尤其脊椎骨中脈的地方,要直。保持身體的不動,就等於是行者外在整個身體,皆不為所動的那一種形式,身不動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本身也覺得,我們在做身不動的時候,也不要太緊張。不要把整個身體的肌肉,全部弄得很緊、很嚴肅的樣子,這樣子也不好。
你說:「師尊說不要太緊,那麼就放輕鬆。」

  全身肌肉放鬆的這樣子鬆弛下來,也不可以。因為你全部放鬆了,很容易昏沉。太緊了,就會變成「掉舉」,「掉舉」就是很混亂、很緊張。
所以禪定的三要,首先是你的身體的姿勢,就是「毘盧七支坐」,很重要的。
再來第二個要素,就是心不動,這個就比較難,因為心本身是無形的,其實是叫你的妄念不起。所謂心不動,就是叫你不要有妄念。
平時我教大家,如此你剛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你點一柱香,放在你的面前。你兩個眼睛,注視那柱香。
把你的念頭,完全集中在那柱香上面紅紅的那一點上。這個時候,你就注意到那柱香的紅點,你的心神,都不要移開到別的地方。
這是練習你的精神專注,這叫做「一緣禪定法」。就是以這個香的頭,為一個緣。平時要作這樣子的練習,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夠定。
你不這樣子練習的話,一般來說,人的心真正能夠定下來,是很困難的。
因為平時我一坐的時候,開始你的心,就已經在浮游了。浮浮沈沈,浮起來,沈下去。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會出來。
所以以前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問一個修習禪定的人。他說:「你學禪定,你到底得到什麼?」
那個修禪定的人,一時之間講不出來。到最後他說了一句話,他說:「是有一個好處,我終於想起誰向我借錢。誰欠我的錢,我終於想起來了。」這個就是「打妄想」。
其實禪定心不動的時候,就表示你「一緣」,定於一的那一種狀態,就是定。
你還不夠完全跟虛空融入以前,你要先學習定於一。當你連一都忘掉的時候,就真的融入了。
所以我自己個人本身的經驗,我只要坐定,精神都集中到天心的這一點,很快的,宇宙之間所有的神氣,幾乎全部集中在這一點。所以太陽、月亮、星星、山河大地,全部歸於這一點。

  所以這也是一個禪定的方法,你要放輕鬆,凝神入天心,就是在修「一緣禪定」。這是我個人的經驗,一般來講,每一個人的經驗,可能是不一樣。
但是你只要姿勢坐好,凝神入天心。很快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部集中在一點上。就像你在坐一柱香支,觀想,一直在看著紅紅那一點一樣。
我們修定,心要不動。就是把你的心猿綁住,心猿意馬,綁住在一個樁上,這是第二個要素。
今天講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禪定三要(二)



我們再講「禪定三要」。
第一個重點,是身不動,身體不能動的。定的時候,你的身體還搖搖晃晃的,那就不是定了。
密教的「毘盧七支坐」,很重要。開始修定的時候,你要把姿勢擺好。中脈要直,脊椎骨要直,肩要平,頭要頂天,收下顎。兩眼半開、半闔。眼觀鼻,鼻觀心。眼觀鼻,鼻觀心就是心不動。
所以我們以前年輕的時候,看武俠小說,薄薄的一本。打開一看,練功要眼觀鼻,鼻觀心。我們看看自己的鼻子,鼻子要看看自己的心。那就是叫你的心不動,也是身不動。
眼觀鼻,鼻子不動。鼻觀心,觀不動,這也是一個方法。你的眼睛老是看著自己的鼻頭,鼻頭看著自己的心,不動,這是禪定的要訣。
心不動,很困難。但是雖然困難,你要學習禪定,你就不要讓自己的心到處飄,要把心收回來。
因為心假如到處飄,那就不是禪定。那叫什麼?那叫「禪散」(師尊笑)。你那個心就已經散出去了,收不回來,聚集不回來。定是聚集回來,成為一點,就叫做定。
第三個要件,是出息跟入息要平和,出、入息很重要。我們密教是講吐納、講練氣,為什麼呢?因為呼吸跟心有關,氣跟心有關。
所以我以前說過「心平氣就和」,你的心不平,你的氣就「屏屏喘」(台語:喘氣)。
假如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不會心平氣和的,他的氣一定這樣子拼命的要發脾氣了,就是暴風雨來臨。你就是心不平,氣不和。真正心平氣和,就是接近於定了。
所以修氣,是密教裡面要講的。一般的顯教裡面,也有教你呼吸的方法。比如數息,也是呼吸的一個方法。
密教裡面有教你「九節佛風」,觀想氣的進入,還要觀想哪一個鼻孔進去。從右鼻孔出來,左鼻孔進去。兩個鼻孔進去,兩個鼻孔出來,這就是吐納。吐-把氣吐出去,納-把氣收進來。在吐納當中,這個氣是平和的。
氣愈平和,心愈靜止,愈不會跑。你專注於佛風的時候,你的心就不會跑掉。你不專注於佛風,你作什麼佛風呢?所以「九節佛風」,也等於是修氣、修出入息的平和。
所以有人說入息,進來的氣要長一點。出去的氣,要短一點。我認為倒不一定要這樣子,你只要進來的氣,跟出去的氣一樣長就好了。
我自己本身主張,你的氣要細、要慢、要長。每一進來的氣,很細、很慢、很長。出去的氣,也是很細、很慢、很長。
兩邊相等,就可以了。比如你出去的氣有多長,進來的氣有多長,你自己可以看得出來。氣本來是無形的,但是你知道有多長。把它弄得剛剛好,就好了。
我自己的覺受是這樣子,當我每一次出氣,心很平和,到達了靜止的狀態的時候,你慢慢把氣呼出去。這個時候,宇宙法流會進到你的身體。會有一種清淨的甘露,降到你的身上,在你的身體裡面充滿,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你的氣呼出去,你以為吸進來,那個法流就會跟著進來?不是的。是把你身體的氣,出去的時候,宇宙法流剛好進來補充,這是我自己的覺受。
像剛才我作禪定,就是這樣子。把氣輕輕的呼出去,吸進來、呼出去,然後它就進來了。
呼吸調整非常平和,甚至於達到你在呼吸時,已經不知道呼吸了。
禪定的時候,你要注意你的身體,要把你的心抓在一點上,又要把呼吸弄得非常的平和時,甚至於呼吸的平和,你通通都忘了的時候,就「碰」,就融入了,就真正的是在禪定,真正的三摩地那個境界就出來了。
這三個都要經常練習的,身不動、心不動、呼吸平和,一直在調你的呼吸。到了你連呼吸都忘了,你的心也忘了,身體的不動你也忘了,心不動你也忘了,呼吸你也忘了。「恍」,就在三摩地裡面了。這是禪定的三要,真正的要訣是這樣子。
你這個時候,就得到了法喜,得到了宇宙之間的一種快樂。法樂、法喜跟法味,會產生出來。
今天講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真佛宗澳洲墨爾本嚴明雷藏寺 2006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 Yen Ming Tang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inquirie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
This site is optimized for viewing with Internet Explorer 5.0 or above at 1024x768.
Web Site Designed by Nepp Soft.